超全肠系膜血管解剖

发布时间: 2021-06-17 18:00:05

1

肠系膜上动脉

正常解剖

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在第一腰椎的中1/3平面起自腹主动脉的前壁,外径平均为6.5mm。 肠系膜上动脉进入小肠系膜根之前,常从其右壁或前壁发出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和中结肠动脉,有时还发出副中结肠动脉。进入小肠系膜根后即指向右下,自其右壁发出右结肠动脉和回结肠动脉,其左壁发出若干空肠动脉和回肠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变异动脉有脾动脉(0.6%),胃十二指肠动脉(0.5%),肝动脉等(12.6%)。

解剖变异

(1)起始段变异类型包括:

     1)独立干,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占83.5%~97%。

     2)与肝固有动脉共干,占11%。

     3)与肝总动脉共干,占1.6%。

     4)与腹腔动脉共干,占0.7%~3%。

     5)与肝动脉及脾动脉共干,占2.4% 。

(2)肠系膜上动脉发出3条结肠动脉变异类型(图1)

    1)回结肠动脉与右结肠动脉共干。

    2)右结肠动脉与中结肠动脉共干。

    3)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和中结肠动脉共干。

(3) 肠系膜上动脉发出2条结肠动脉变异类型(图2)

    1) 右结肠动脉缺如,肠系膜上动脉分出回结肠动脉和中结肠动脉。

    2) 中结肠动脉缺如,回结肠动脉与右结肠动脉分别起始或共干。

图1  肠系膜上动脉发出3条结肠动脉变异类型(从左至右依次为A-C)

A.回结肠动脉与右结肠动脉共干;B.右结肠动脉与中结肠动脉共干;C.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和中结肠动脉共干

图2  肠系膜上动脉发出2条结肠动脉变异类型

左图:右结肠动脉缺如,肠系膜上动脉分出回结肠动脉和中结肠动脉;;右图:中结肠动脉缺如,回结肠动脉与右结肠动脉分别起始或共干

2

肠系膜下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起自腹主动脉的前壁,平第三腰椎及第三腰椎间盘高度,外径平均为4mm,分支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供应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上段的血液。

(1)左结肠动脉:一般为一支,外径评价为2.7mm,从肠系膜下动脉发出占56.7%~98.4%,自肠系膜上动脉发出者占1.6%, 与乙状结肠共干者占33.3%~62.4%。 左结肠动脉重复者有6.7%, 由副中结肠动脉左支替代者占2.3%, 由乙状结肠动脉升支替代者占2.3%。左结肠动脉分别与中结肠动脉及乙状结肠动脉有吻合。

(2)乙状结肠动脉: 一般为1~3支,1支者占21.4%~42.4%,2支者占45.6%~72.8%,3支者占2.5%~23.2%。起自肠系膜下动脉者有36%,起自肠系膜下动脉和左结肠动脉者有4.4%,起自左结肠动脉者有28%。

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变异比较少见。

3

肠系膜上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走行于小肠系膜内,与同名动脉伴行。收集十二指肠至结肠左曲以上肠管、部分胃和胰腺的静脉血,并与脾静脉一起构成门静脉。

4

肠系膜下静脉

1.正常解剖:肠系膜下静脉(inferior mesenteric vein)起自直肠上静脉,越小骨盆上口后进入腹腔,在腹膜后沿输尿管内侧上行,沿途接受来自乙状结肠、降结肠和结肠左曲的静脉支形成基本模式。

2.解剖变异:根据静脉支汇入肠系膜下静脉时所形成的一级属支的数目及引流范围,我们将其分为3种类型。I型一支左结肠静脉和2~3支乙状结肠静脉。按左结肠静脉属支的汇合情况,又可分为两个亚型: Ⅰ1型左结肠静脉为一单干,沿途接纳大小均匀的属支,收集结肠左曲和降结肠的血液;Ⅰ2型,左结肠静脉由上、下两支静脉合成,上支收集结肠左曲和降结肠上部的血液,下支收集降结肠下部和乙状结肠上部的血液。Ⅱ型二支左结肠静脉,上支收集结肠左曲和降结肠上部,下支收集降结肠下部和乙状结肠上部的血液。有1~2支乙状结肠静脉直接汇入本干。Ⅲ型三支左结肠静脉,上支收集结肠左曲和降结肠上部、中支收集降结肠中部、下支收集降结肠下部和乙状结肠上部的血液。

肠系膜下静脉的吻合和交通:在降结肠的内侧缘和乙状结肠的系膜缘各静脉属支之间均有吻合,并与横结肠和直肠的静脉共同形成边缘静脉弓。在降结肠内侧的吻合弓均为一级。在乙状结肠较长的系膜内出现的吻合弓有1~3级。

VR重建清晰显示腹腔干及其周围分支情况

MIP后处理重建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

资料来源:《实用CT血管成像技术》主编:雷子乔  李真林   牛延涛

扫描二维码  发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