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NEW YEAR
呼吸系统疾病很常见且种类繁多,因具有很好的自然对比,X线和CT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最主要的检查和诊断方法,在胸部疾病诊断的应用非常普遍;MRI因为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血管流空效应,无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心血管结构,有助于了解纵隔病变与心脏大血管及气管、支气管的关系,常用于纵隔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以及肺内恶性病变累及纵隔的评估;肺内空气对超声波的反射强烈,使超声检查对肺部病变的诊断受到限制,因而主要用于胸腔积液的诊断、超声引导下胸腔积液穿刺引流。
各种影像检查呼吸系统的正常表现如何?
本文一一说明。
胸部解剖
胸椎、肋骨、胸骨、锁骨、肩胛骨构成胸廓支架,胸壁附以软组织和肌肉,与膈肌围成胸腔。胸腔内有由胸膜腔包绕的肺,中部为纵隔,其内有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和支气管、神经、淋巴等结构。胸部上界经胸廓入口与颈部相通,下界借横膈与腹腔相隔,两侧的上部为双肩胛带(图1、图2)。

图1 正常骨性胸廓的CT三维重建图像
1.锁骨;2.胸骨柄;3.胸骨体;4.左侧第4前肋;5.胸骨剑突;6.左第12肋骨

图2 气管支气管、肺与胸膜腔示意图
右肺分上、中、下三个肺叶,右肺上叶包括尖、后、前三段,中叶包括外侧段、内侧段两段,下叶包括背段和内、前、外、后四个基底段;左肺分上、下两个肺叶,左肺上叶(固有上叶)包括尖后段、前段两个段以及上舌段、下舌段,左肺下叶包括背段和内前、外、后三个基底段。因此,右肺共有三叶十段,左肺共有两叶八段。叶与叶之间由叶间裂分隔,各肺叶、肺段由相应名称的支气管支配。双肺内侧中部,有出入肺的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神经、淋巴等组织,统称为肺门。
胸部正常X线表现
正常胸部X线影像是胸部各种组织、结构包括胸壁软组织、骨骼、心脏大血管、肺、胸膜和膈肌等相互重叠的综合投影(图3),X线摄影是把立体的三维结构转变为二维平面图像的成像技术。某些胸壁软组织和骨结构可以投影于肺野而形成易与病变混淆的阴影。因此,胸部X摄影通常需要拍摄正位、侧位至少两个体位进行诊断,必要时还需拍摄切线位、斜位、前弓位等体位。

图3 胸部正常X线正侧位
1.气管;2.锁骨;3.主动脉弓;4.左肺门;5.心脏;6.左心膈角;7.左肋膈角;8.右第1肋骨;9.右第2肋骨前支;10.右肺门;11.右下肺动脉;12.右心膈角;13.降主动脉;14.后肋膈角;15.胸骨;16.胸骨后间隙;17.前肋膈角
胸部正常CT表现
胸部CT图像是胸部的断层影像,普通CT只能进行胸部横断面成像,多层螺旋CT除横断面成像外,还可将横断面图像重建成冠状面、矢状面图像以及任意角度的斜位图像。因胸部组织的密度差异很大,其CT值的范围很宽,所以在观察胸部CT时,至少需采用肺窗(图4)和纵隔窗(图5)两种窗技术,分别观察肺野与纵隔内结构,需观察胸部骨骼改变时,还需采用骨窗。

气管分叉层面
1.右肺上叶前段;2.上腔静脉;3.右肺上叶后段;4.右肺斜裂;5.左肺上叶前段;6.气管分叉;7.左肺上叶尖后段;8.左肺斜裂

左右主支气管层面
1.右主支气管;2.右侧肺门;3.右肺上叶前段支气管;4.右肺下叶背段;5.左主支气管;6.左肺上叶前段支气管;7.左肺上叶尖后段支气管;8.左肺下叶背段

右中间段支气管层面
1.胸骨;2.右肺上叶;3.右中间段支气管;4.右肺叶间裂;5.右肺下叶背段;6.左肺下叶支气管;7.左肺上叶前段;8.左肺上叶尖后段支气管;9.左肺斜裂;10.左肺下叶背段

左右支气管基底干层面
1.右肺上叶前段;2.右肺中叶内侧段支气管3. 右肺中叶外侧段支气管;4.右肺下叶支气管基底干;5.右肺下叶背段;6.左肺上叶前段;7.左肺上叶上舌段;8.左上肺静脉;9.左肺下叶背段

右下肺静脉层面
1.右肺中叶;2.右上肺静脉;3.右下肺静脉;4.左肺上叶舌段;5.左下肺前内基底段支气管;6.左下肺后基底干支气管;7.左下肺静脉

各基底段支气管层面
1.右肺中叶内侧段;2.右肺中叶外侧段;3.右肺下叶前基底段;4.右肺下叶基底干;5.右肺下叶后基底段;6.左肺舌段;7.左肺下叶内、前基底段支气管;8.左肺下叶外侧基底段支气管;9.左肺下叶后基底段支气管
图4 胸部正常CT横断面增强扫描:肺窗






图5 胸部正常CT横断面增强扫描:纵隔窗
1.右头臂静脉;2.气管前间隙;3.气管;4.食管;5.左头臂静脉;6.左颈总动脉;7.左锁骨下动脉8.上腔静脉;9.奇静脉弓;10.主动脉弓;11.气管分叉;12.右主支气管;13.升主动脉;14.左肺动脉;15.降主动脉;16.右肺动脉;17.肺动脉干;18.左主支气管;19.右心室;20.右心房耳部;21.右下肺静脉;22.左心流出道;23.二尖瓣;24.左下肺静脉;25.室间隔;26.右心房;27.胸导管;28.左心室
胸部正常MRI表现
正常胸部结构的MRI表现取决于不同组织的MR信号强度。气管、支气管及含气肺组织因为没有氢质子,故无MR信号(呈黑色);心腔及纵隔大血管内因为血液快速流动,在MRI T1WI、T2WI上表现为流空信号,亦呈黑色,或出现因流动增强的高信号;心肌及大血管壁呈中等信号,心包在心外脂肪和心包外脂肪之间呈弧线形低信号;食管在MRI上呈圆/椭圆形中等信号,T2WI可见分层状改变,如内含气体则见中心低信号;皮下脂肪、纵隔内脂肪及肌间隙脂肪组织在T1WI、T2WI均呈高信号;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在纵隔大血管流空低信号及纵隔内高信号脂肪组织衬托下易于显示,呈中等信号;未退化的胸腺实质呈中等信号,边缘清楚,信号均匀,位于前上纵隔内,成年以后由于胸腺萎缩及代之以脂肪,MRI信号增高,与周围纵隔内脂肪组织信号差别减小;胸壁脂肪组织呈白色高信号,肌肉组织呈中等信号,骨皮质呈黑色低信号,骨髓腔因富含脂肪成分,在MRI 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由于MRI可以直接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等多方位成像,更有利于观察纵隔、胸壁病变的毗邻关系(图6)。




图6 胸部正常MRI横断面、冠状面T1WI
1.上腔静脉;2.升主动脉;3.气管;4.胸降主动脉;5.右主支气管;6.第5胸椎;7.肺动脉干;8.左主支气管;9.无名动脉;10.右头臂静脉;11.左头臂静脉;12.右心房;13.左锁骨下动脉;14.主动脉瓣;15.左心室;16.右肺动脉;17.主动脉弓;18.左肺动脉;19.左心房
资料来源:
医学影像学读片诊断图谱——胸部分册
总主编:丁建平 王霄英
主 编:邹 煜 高 莉